“黄河岸边是家乡”系列报道之五 “根”深“叶”茂看留庄
2022-03-04 09:32:43 来源: 济源网-济源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闲来无事,坡头镇留庄村村民王长江总爱钻进室内,在葫芦上烙出精美图画。一段段勾勒,一点点描绘,“愚公移山”“龙凤呈祥”等画面慢慢呈现。

对王长江来说,这是消遣,更是在学习艺术。作为留庄民兵营的一员,王长江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,对葫芦格外钟情。

地面上摆放的大大小小的葫芦、一本《芥子园画传》、一台笔记本电脑,就是王长江工作室的全部东西。学习葫芦烙画6年来,王长江对自己制作的葫芦画、葫芦灯,颇有几分得意。这些葫芦作品还被拿到距村不远的黄河湿地公园出售,受到游客喜爱。王长江有个美好的期盼,就是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新馆落成后,自己制作的葫芦作品能够进馆展示。

一条黄河,让普普通通的葫芦与留庄结缘。

“手拨河水脚蹬浪,腰系葫芦肩荷枪。纵横驰骋黄河上,惊涛骇浪任飞翔。”解放战争期间,“葫芦队”帮助陈谢大军横渡黄河,开辟中原战场,成为留庄民兵营最有特色的战斗分队,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。陈谢大军当年为“葫芦队”题写的这首诗,至今广为传诵。

硝烟早已散去,黄河依旧从村前平静流过。留庄民兵营的英雄故事,今天仍在书写。

每到夏秋季节,留庄民兵营都会在黄河岸边举行大练兵。全村80余位民兵都有各自的职业,分布在四面八方,但召之即来。他们开展基本队列、水上演练、射击等科目训练,主动参与巡防、救援活动。疫情来袭,各位民兵更是带头冲到防控一线。记者采访时,村里女民兵琚小芳、杨甜正站岗值勤,虽已为人母,但是守护家园的初心永远不变。

留庄民兵营营长翟虎臣说,以前腰挎葫芦渡黄河,是为了保卫家乡,早日获得解放,而今水上练兵是为了保护黄河沿岸生态、守护村民幸福生活。

去年7月,新乡遭遇严重水灾,急需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。留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、留庄民兵营教导员李东风得知消息后,申请带领民兵到救援一线。经过上级批准,留庄民兵营18名救援队员火速集结,携带3艘冲锋舟、2艘橡皮艇和救生衣等物资,赶赴灾情严重的牧野区展开救援。

“洪水现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难,没有时间让他们休息调整。”李东风说。民兵们挽起裤腿,一趟一趟往返于洪水中,双脚泡得肿胀,但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休息。救援也是战斗。经过4天3夜奋战,他们转移群众700余人次,帮助卸货80余吨。“情系百姓星夜驰援,鼎力相助不惧艰险”,这面锦旗是对留庄民兵营的褒奖和感谢。

悠悠黄河,润泽两岸。留庄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开拓。

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到如今的产业结构调整,留庄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。留庄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,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位于村北的郑达金属配件制品公司,是留庄新引进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,专为高铁钢轨生产配件。公司去年10月建成后,实行订单销售,现代化的厂房车间、便捷的交通设施为今后发展积蓄着动能。

如今,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新馆和黄河科技馆已获批,建成后将为村里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。每年全国各地前来留庄参观纪念馆的有10余万人次,留庄的英雄故事传遍四面八方。深挖红色文化元素,打造红色旅游、研学基地,构筑绿色生态屏障,保护黄河,成为新时代留庄人发展的主脉。

游客们对留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数百米的葫芦长廊,绿色的枝叶给行人送来清凉,低垂的葫芦像是挂满了精彩的传奇故事。如今的留庄人,虽不再像前辈们那样以葫芦为武器,横渡黄河,但对葫芦的应用融到了幸福生活中。

王长江的儿子是一名退伍兵,也加入了民兵营,与父亲一样喜欢葫芦。60多岁的王长江一心想把葫芦工艺做成葫芦产业。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葫芦产业了解新时代的留庄精彩故事。(记者 付卫东 张佩佩)

责任编辑:hN_01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