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——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解读
2022-03-17 11:16:49 来源: 济源网-济源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“三农”稳则全局稳。今年是“十四五”关键之年,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。3月16日,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,为今年“三农”工作勾画“路线图”,吹响冲锋号。

抓好“三农”工作,推动乡村振兴,济源务实重干。粮食总产达4.7亿斤,大灾之年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;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多项指标全省排名靠前,守住了“一户不返贫、无人新致贫”的底线;“三农”领域多项工作走在全省、全国前列,为“十四五”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。

今年,济源将坚持以种植业结构调整、乡村休闲旅游、农业招商“三篇文章”为抓手,扎实推进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,打造乡村振兴的济源样板,构建济源“三农”工作新发展格局。

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

稳定粮食种植面积。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;推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,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;加强耕、种、管、收全过程生产管理,促进弱苗转壮,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4.6亿斤以上。

严守耕地保护红线。严格管制耕地用途,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、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;严格耕地保护考核,坚决防止基本农田上山下滩、占近补远、占优补劣,坚决防止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、挖湖造景,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、防止非粮化。

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统筹规划、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,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1万亩,高质量完成今年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,确保2021年2.9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省级综合考评验收。

大力夯实种业振兴。抓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,保护珍稀濒危农业种质资源;依托龙头企业,建好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;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,全力促进种业创新、推进种业振兴。

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

抓牢防返贫监测和帮扶“两个环节”。对符合标准的第一时间纳入,纳入后立即明确帮扶责任人开展帮扶,做到及早发现、应纳尽纳;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,精准施策,确保有人管、管到位。

抓住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“两个关键”。谋划特色产业项目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收入比重;保持政策稳定,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,聘用脱贫人口数量要稳中有增;高质量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加大对脱贫人口、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力度,帮助脱贫劳动力靠技能就业、靠技能增收。

抓好资金项目管理和问题整改“两个着力点”。尽快将专项资金、整合资金与项目对接,实现早入库、早开工、早竣工、早受益;加快水毁扶贫项目修复重建,确保6月底前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;坚持问题导向,盯紧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各项风险点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

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

持续调整产业结构。持续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,打造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,推动粮食产业“三链同构”;聚焦蔬菜制种、道地药材、花卉及花卉制种、有机旱作农业,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;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,加快两个“百亿级”产业集群和一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步伐。

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。强化策划开发,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全年新创建20个休闲旅游村庄;整合部门资源,完善休闲旅游村庄基础设施,打造乡村观光、乡村休闲、乡村度假、乡村生活等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体系;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、农家乐特色村(点)发展,加快省级“金花石”田园综合体建设步伐;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次要争取年均增长15%以上,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、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先行区等。

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。围绕调整产业结构、发展乡村旅游谋划包装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;借助农交会、农洽会等平台,广泛开展“链长制”招商、大员招商、全员招商,吸引城市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企业要素下乡,全力助推乡村振兴。

高标准做好灾后恢复重建

加强抢险救援能力建设。全面提升风险意识,认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,抓紧补充抢险救灾物资储备;提升监测预警能力,加快建成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;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,加强山洪沟清障、治理,全面完成图斑清理整治任务;加强韧性城市建设,开展排涝设施整治工程,完成主要易涝点易涝区整治;提升应急保障能力,确保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通信畅通、电力畅通、运输畅通。

全面修复水毁工程。加大项目资金支持,汛前完成水库、河道、排灌设施、供水工程、山洪沟、淤地坝和非工程措施等7类第一批灾后重建项目,以及王屋山、天坛山、布袋沟水库及供水管网应急维护工程等7处应急贷灾后重建项目;补齐水利工程短板,加快水库除险加固,完成淤地坝修复工程,加快河道修复整治,确保安全度汛。

分类修复水毁高标准农田。涉及水毁高标准农田恢复重建任务的镇要按照“急事急办、特事特办”要求,足额落实配套资金,抽调精干力量,组织工作专班,确保6月底前完成27747亩Ⅱ类水毁高标准农田恢复重建任务。

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
深化农村改革,激发发展活力。完成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,总结好、宣传好、推广好试点工作经验,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遵循示范;积极探索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多种实现形式,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,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;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;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改革,形成乡村治理“济源模式”;加快推进“五水综改”,推动全市供水保障体系更加优化完善,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,形成用好地表水、保障生态水、涵养地下水、多用再生水的有序局面。

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。坚持城乡一体规划,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功能全域布局;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有序推进精品村、示范村创建,不断提升村容村貌、户容户貌;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,让群众生活更便利、更舒适。

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。选优配强村级班子,推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领导干事能力;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,建立健全道德激励机制,大力培育文明乡风;扎实开展“三零”单位创建,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,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。

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选优建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队伍,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;扶持壮大家庭农场主队伍,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;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,带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;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,充分发挥联农带农益农作用;建设高质量农业企业家队伍,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;壮大农村创业带头人队伍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;加强综合执法人才队伍建设,强化农业现代化法治保障;加强农村改革服务人才队伍建设,保障农村改革举措落实落地;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,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;优化返乡创业服务,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,投身乡村振兴事业。(记者 何岛 侯琪琳)